日期:2022-02-21
北京冬奧會的舉辦,讓谷愛凌這個名字被人們廣為熟知。要說熱度,恐怕冬奧會期間沒有幾個人能火過這名出生于2003年的滑雪女孩。圍繞谷愛凌的話題,也已經超越了體育范疇,很多人在討論她的商業價值、培養方式,甚至有人評論說,谷愛凌的出現是一種現象,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可供參考的成長樣本。

01
谷愛凌的成功背后,
離不開家庭的全力付出
在谷愛凌出現之前,中國體壇即使是姚明、劉翔、李娜、丁俊暉,好像也沒有誰能讓中國人從體育之外的角度去看待一名運動員。但是,谷愛凌做到了。
圍繞谷愛凌,大家已經不再僅僅把她作為一名金牌運動員來看待。在不少人眼里,她是一名優秀甚至可以用“完美”來形容的“別人家的孩子”,不僅運動天賦過人,滑雪、籃球、攀巖、射箭、跑步、馬術無所不能,還全面發展,跳芭蕾、彈鋼琴、搞設計,提前拿到了斯坦福大學的offer。是不是有不少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為谷愛凌生活中的樣子?陽光、自信、健康、活潑、聰明、自律……
大家只是看到了谷愛凌成功的一面。事實上,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在谷愛凌的成長過程中,媽媽谷燕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時間、精力和經濟支出。比如,在滑雪季的每周末,她都開車往返8小時,接送谷愛凌訓練,多年不曾間斷;每年的裝備支出、教練費、訓練費、飛往全球參賽的食宿及交通費等支出不是小數目;每年她還把谷愛凌帶會北京,到海淀黃莊上培訓班……
在此,我們暫且不論谷愛凌的成功之路是否具有可復制意義,但是客觀地說,在谷愛凌的成功之路上,其家庭教育因素起到了關鍵作用。
02
國家專門立法,
家庭教育重要性凸顯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年1月1日,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正式施行,在不少人眼里屬于“家事”的家庭教育,上升為新時代的重要“國事”。這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立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對于我國家庭教育事業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更好地融合學校和家庭的作用,更好地開展家校共育工作,產生1+1>2的良好效果,凱文教育集團旗下的兩所學校做了很多有意義、有前瞻性的實際工作。在朝陽凱文學校,開設有幸福課;在海淀凱文學校,開辦有家長學院。

無論是幸福課還是家長學院,其目的都是向家長們傳遞各種可以運用在和孩子相處過程中的教育方法,為家長提供自我成長的平臺,助力家長更好地陪伴孩子的成長,同時成為更好的自己。

03
幸福課:
家校攜手助力孩子幸福成長
“成長≠長成,成才≠成人。”
“要接受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普通人。”
……
日前,在北京市朝陽區凱文學校舉辦的幸福課上,幾位學生家長受邀登臺,分享自己培育孩子的心得體會。在分享過程中,金句不斷,讓臺下坐著的眾多家長頻頻點頭,產生共鳴。不少家長事后都表示非常有收獲,并在群中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幸福課是朝陽凱文學校早在2019年就推出的家庭教育系列課程,目的是致力于引領學生家長成長,通過助力學生家長成長,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家校攜手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成長,致力于孩子一生的幸福。
在日前進行的“朝陽凱文幸福課之深度認知成長-中學部家長論壇”第一期課程中,朝陽凱文學校中學部趙鈺蓮校長和三位學生家長分別從不同維度與大家分享了有關青春期孩子成長的話題。像 “成長≠長成,成才≠成人”等金句,就出自受邀來分享的家長之口。
一名受邀家長幽默地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在座各位:
“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對成長的需求也會不斷提升。家長要做的,就不能僅僅是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這么簡單。所以我是把兒子當公司養,把公司當兒子養——家長的角色,不應該僅僅是‘廚師+司機+提款機+保護神’,而應該是‘經紀人+策劃經理+信息主管+搭檔+合作伙伴’。”
04
家長學院:
實現家校共育之和
前不久,海淀凱文學校家長學院開課,首課邀請清華大學肖薇教授做了主題為“以美啟善,以愛潤心”的美育講座,吸引了一百多名家長積極參加。
肖薇教授從一幅畫和一段音樂開始,讓家長們感受藝術的影響與啟迪,加深對美育的理解。她重點闡釋了“寓教于戲”的觀點,認為美育可以培養孩子具有幸福感、富有洞察力、具備表達力、包含同理心的完善人格。
在進行理論講解的同時,肖薇教授通過具體案例,并結合她自己的成長經歷,讓家長們了解了家庭美育的方法——
比如,從強健體魄的角度,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找到一項熱愛的體育運動,培養意志品質;從藝術審美的角度,家長可以幫孩子找到擅長的某個領域,讓孩子一生在藝術形態里浸染心靈、感受生活的樂趣。

海淀凱文學校創辦家長學院的初衷,一是讓家長貫徹終身學習理念,和孩子共同成長;二是家校聯手,聚合力量,共同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為此,家長學院計劃邀請知名專家學者以及海淀凱文學校部分教師及管理者、家長代表、優秀學生代表、各行業資深人士等參與授課和分享。
05
家校協作,
為孩子建構教育新生態
自從去年“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教育體系新格局正在重建,這必然要求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包括校外教育)要各歸其位、協同育人,形成學校教育以學科教育為主、家庭教育以生活教育為主、校外教育以實踐教育為主的教育體系新格局,建構教育新生態。
今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進法》緊跟“雙減”政策出臺,進一步回應了“雙減”之后“‘減出來’的時間去哪里、做什么”等問題,并將“雙減”的相關要求寫進法律,為“雙減”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時就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向家長也提出了法律要求。

因此,學校和家長都應具備家校共育意識,積極主動、按法按規開展家校共育與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這也進一步要求學校結合工作實際,創新形式,形成貫穿學生整個發展階段、覆蓋全體家長的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與家校共育機制,切實做到真正幫助家長提升家庭教育能力。